王寅教授在翻译认知国际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
应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会长、《翻译研究与教学》主编、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志峰教授,以及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The University ofElectro-Communications)IGTEE研究站主任、博士生导师史杰(SHI Jie)教授的邀请,我校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王寅教授于2018年8月19日至26日参加了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举办的翻译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于2018年8月22日下午在北海道大学文学院做了题为“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
王寅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自上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哲学(包括体验哲学)登场,认知语言学(CL)和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Linguistics,简称ECL)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迅速做出反应,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将其引入翻译界,“向世界贡献出了原本没有的东西(钱冠连2000)”,建立了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学(CognitiveTranslatology,简称CT)”,这既为翻译理论大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也为CL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王寅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据此可弥补将翻译仅视为“语言转换”这一传统观之缺陷。他重点论述了可将ECL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特别是可将十数种具体的认知方式(如范畴化、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隐喻转喻、参照点、识解等)运用于翻译研究,这一尝试有望为从认知角度深入研究译论注入新的活力。
王寅教授认为,ECL所分析出的“认知过程”同样适用于解释“翻译过程”,他在发言中基于认知过程的“感觉、知觉、意象、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理想化)认知模型、ECM、隐转喻、概念整合、识解”等来细述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在认知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中深入探索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具体因素,尝试为该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王寅教授精彩的主旨发言对与会代表很有启发,引起了强烈反响,为翻译的认知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王寅教授在北海道大学文学院的讲座中指出,基于国外CL建立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ECL更能突显“身体”在概念、理性和语言形成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具体实践,他所提出的“体认原则”可适用于解释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成因。
他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先哲就“体认观”作出的论述,如“易经”、荀子、许慎、刘勰、程瑶田等;他同时也论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比研究了汉英两语言中“明喻成语”的特征和分布,用明喻所具有的典型的“体”和“认”特征(如as snow as white,“像雪一样白”,首先是生活体验,又有认知加工,常用它来比方说明其他白色的事物,如“像雪一样白的床单”或“雪白的床单”)来佐证语言体认观很有说服力。王寅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北海道大学和札幌大学师生的极大兴趣。王寅教授在讲座中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
扫码关注艺路国际教育